第六十五章 麦田新绿(1 / 1)

清晨五点半,我轻轻推开父亲的房门。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,在床上投下一道金色的线条。父亲已经醒了,正靠着床头慢慢系扣子,枯瘦的手指在布纽扣上颤抖着,像秋风中摇摆的麦秆。

“爸,今天感觉怎么样?“我蹲下身来身,帮他穿布鞋。

父亲深吸了一口气,胸腔里传来轻微的哮鸣音,叹息道:“比昨天...强点。“

今天是父亲出院后,回家的第七天。医生本不同意他出院,父亲听说“桐麦“开始抽穗时,谁也拦不住他。

我搀扶着他,慢慢走到院门口。清晨的空气带着露水的湿润,远处山峦的轮廓在晨光中渐渐清晰。父亲在门槛处停下,深深吸了一口气,仿佛要把整个田野的气息都装进受损的肺里。

“听。“

我屏住呼吸,远处传来细微的“咔咔“声,像是某种生命在伸展,那是麦秆拔节的声音。

阳光下,“桐麦“已经长到齐腰高。那些经历过冰雹、暴雨的麦子比普通麦种晚抽穗半个月,茎秆明显更粗壮,叶片肥厚,在晨风中泛起银绿色的波浪。特别醒目的是东边那片与芥菜间作的地块,麦穗明显更大,芥菜花金黄的点缀其间,像一幅活着的油画。

“得胜,“父亲眯起眼睛,“三号田东头第三垄,看见了吗?“

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几株麦子叶尖微微发黄:“像是缺氮肥?“

父亲摇摇头:“根腐病初期。挖开土,能看到根须发褐。“

我赶紧过去查看,挖开表土后发现根部有轻微病变。这简直神了,父亲在十米外,仅凭叶尖的细微变化就准确判断出地下病害。

“怎么办?“我跑回来问。

父亲从小布袋里掏出三样东西:一小包草木灰、几瓣大蒜、一把艾叶。

“捣碎,泡水,浇根。“他每说两个词,就要停顿一下呼吸,“再加...柳树皮粉。“

阳光照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,那些皱纹像是田垄的延伸。我注意到他的呼吸比昨天平稳些,手指也有了点血色。

赵雨晴带着考察团到来时,我已经处理完生病的麦株。她今天穿着浅蓝色衬衫,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,在一群西装革履的官员中格外醒目。

“程大哥,农业部正式批准'桐麦'为地方特色品种,这是批文。“

她递过来的文件上,盖着鲜红的公章。我正要细看,被一阵骚动打断,考察团的一位领导踩进了田垄间的水沟,锃亮的皮鞋陷在泥里。

“小心!“我赶紧跑过去帮忙。

那位五十多岁的领导却摆摆手,干脆脱掉鞋袜,赤脚站在泥水里。

“没关系!我小时候也种过地。“他蹲下身,用手指捻了捻土壤,“这土养得好啊,松软透气,有机质含量不低。“

我十分惊讶,看着他娴熟的动作:“您懂农活?“

“农业大学第一批毕业生。“他笑着自我介绍,“我姓吴,现在负责种子资源保护工作。小赵的论文让我很感兴趣,尤其是你们结合传统农法与现代科技的部分。“

吴处长赤脚走遍整片试验田,不时蹲下查看土块,甚至尝了一粒未熟的麦子。他和我父亲聊得投机,两人从品种改良一直谈到现在的生态农业。

中午,母亲做了拿手的手擀面招待客人。饭桌上,吴处长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建议:“程老,我们想在村里设立一个示范基地,请您当顾问,专门研究传统农法与现代科技的融合。“

父亲摇摇头,指了指我:“让...得胜...去。我...老了。“

我正想推辞,周晓梅在桌下轻轻踢了我一脚,弄得我十分尴尬。

赵雨晴笑着帮我解围:“周处,程大哥这几个月把程叔叔几十年的笔记都整理成电子版,还建立了呢!“

“太好了!我们可以派技术人员协助,把程老的经验系统化、科学化。“吴处长转向我,“程先生,您愿意牵头这个项目吗?“

我看向父亲。他慢慢点了下头,眼睛里有一丝我许久未见的光彩。

下午送走考察团后,我坐在院子里整理资料。父亲在藤椅里打盹,胸口规律地起伏着。

“程大哥,“赵雨晴从院外走来,压低声音,“吴处长是农业部种子司的实际负责人,他看中的项目,经费和政策支持都不是问题。“

我微微一笑,不说话。

“不止'桐麦'。“赵雨晴兴奋地翻开笔记本,“程叔叔这些经验,从选种到病虫害防治,都是宝贝!比如这个柳树皮促根法,比市面上的生根粉效果更好还无污染;还有草木灰调酸法...“

父亲咳嗽着,醒了过来。我赶紧端来温水,他却摆摆手,指着西边的天空:“明天...要下雨。得胜...准备...排水。“

我抬头望去,晴空万里,连片云彩都没有。赵雨晴好奇地问:“程叔叔,您怎么知道的?“

父亲轻轻拍了拍藤椅扶手,说道:“麦芒...朝下。“见我们一脸茫然,他解释道,“晴天...麦芒张开...下雨前...闭合。“

赵雨晴拍照记录,同时查看手机天气预报:“真的!明天午后有大到暴雨!“

当晚,我连夜检查了田间的排水系统。

第二天午后,果然如父亲所言,暴雨倾盆而下。这次我们准备充分,新修的排水沟发挥了作用,麦田安然无恙。

暴雨过后的傍晚,天空出现绚丽的晚霞。父亲的精神也出奇地好,甚至能在院子里慢慢踱步。他停在樟木箱前,示意我打开。

“夹层...还有东西。“他说。

我小心取出那本“抗旱2号“记录,发现下面还压着一个牛皮纸信封。拆开后,我愣住了,那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年轻的父亲抱着一个婴儿站在麦田里,脸上带着我从未见过的灿烂笑容。

“爸...“我哽咽着说不出话。

父亲粗糙的手掌,覆在我手背上:“我错了...种地...不丢人。“

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投在那口樟木箱上,像是一幅跨越时空的全家福。

三天后,一个西装革履的不速之客打破了平静。我正在田里记录麦穗数,程桐飞奔来报信:“爸爸!有个开宝马的叔叔要找爷爷!“

来人四十出头,梳着一丝不苟的背头,自我介绍是某农业集团的副总,姓周。

“程先生,久仰大名。“他递给我的名片烫着金边,“我们想买断'桐麦'的品种权,价格好商量。“

我把他带到院子里,父亲坐在枣树下听我们交谈。周总报出“五百万“这个数字时,我的手一抖,茶水洒在裤子上。

“当然,这只是初步报价。“周总微笑着补充,“程老愿意担任技术顾问,还可以再加。“

父亲慢悠悠地喝了口茶:“买了...做什么?“

周总挺直腰板:“我们将进行商业化开发,申请国际专利,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...“

“种子...卖多少钱?“父亲打断他。

“这个嘛,“周总露出精明的笑容,“考虑到研发投入和品种独特性,初步定价是普通麦种的二十倍左右。“

父亲摇摇头,把茶杯重重放在石桌上:“不卖。“

周总还想劝说,我接过话头:“周总,我们正在推行'开源种子'计划,免费提供'桐麦'给农户种植,只要求他们反馈生长数据。“

“免费?“周总像听到天方夜谭,“你们知道这个品种值多少钱吗?“

父亲突然站起身,指着院门,“请回吧。“

周总悻悻离去时,父亲剧烈咳嗽起来。

我们来到田边,夕阳下的麦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。父亲深深吸了一口气:“得胜...知道为啥...不卖吗?“

我摇摇头。

“麦种...像话。“他的声音很轻,却字字清晰,“传出去...就不能...收回来。“他指着远处的村庄,“李家的...孙子...考上大学...用的...卖粮钱。“

父亲不愿“桐麦“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,就像爷爷当年留下救命的麦种。

第二天清晨,我发现父亲已经自己走到了田边。他站在晨光中,背影挺拔了许多。走近时,我听到他正在教程桐一首古老的农谚:

“麦黄一时,龙口夺食...是说收麦要抓紧时机。“

“爷爷,什么是龙口呀?“

“龙口...“父亲指了指天空,“就是...老天爷...发威。“

东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,第一缕阳光越过山脊,照在抽穗的“桐麦“上,也照在父亲和程桐的身上,拉出两道长长的影子,一直延伸到麦田深处。

最新小说: 汉末乱入争霸 梦泽塘 雪落北山 私梦游记 一路行之神传 我的浮生笔记 梁人者说之我的1996 敕勒歌:从烽火六镇到盛世长安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我的简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