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> 历史军事 > 雪落北山 > 第六十七章 麦田深处的秘密

第六十七章 麦田深处的秘密(1 / 1)

麦收后,父亲又到医院住院观察一些日子,直到身体完全康复。

父亲出院的那天,天空飘着细雨。我搀扶着他慢慢走向家门,他的身体比之前更加消瘦,眼神却异常明亮。刚走到院门口,他就挣脱我的手,径直走向屋檐下挂着的那串麦穗。

那是去年收获最好的“桐麦“。

“得胜,去把我床头那本蓝皮笔记本拿来。“父亲的声音很轻,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定。

我点点头,进屋取出那本已经泛黄的笔记本。翻开第一页,上面工整地写着“程守田农业观察记录“,字迹已经褪色,依然清晰可辨。

父亲接过笔记本,小心翼翼地翻到中间一页,指着上面的图表说:“你看这个。“

那是一张手绘的麦穗结构图,旁边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数据和符号。我眯起眼睛仔细辨认,突然发现这些符号并非普通的农事记录,而是一种编码。

“这是...“

“你爷爷发明的记录法。“父亲咳嗽了两声,指着其中一个符号说,“这个代表'记忆',这个代表'环境'。“他的手指微微颤抖,“桐麦不是普通麦种,它能...记住。“

我困惑地看着父亲,问道:“记住什么?“

“干旱、洪水、病害...“父亲的眼神,飘向远处,“每一代桐麦,都会把经历过的灾害写入种子,传给下一代。所以,它才能提前感知霉病。“

他翻开另一页,上面记录着各种气候现象与麦穗变化的对应关系。

我的手机突然响起,是赵雨晴。她的声音透着兴奋:“程大哥!实验室有了惊人发现!桐麦的基因序列中有大量转座子,这解释了它的环境适应能力!国际期刊想发表这个发现!“

挂断电话,我震惊地看着父亲。他平静地点点头,仿佛早已知道这一切。

“爸,这意味着桐麦是...“

“活的档案。“父亲轻声说,“六十年前,你爷爷开始这个项目,他把记录藏在墙缝里,才保住了。“

我忽然想起小时候,爷爷总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在麦田里忙碌,原来他是在进行这项秘密研究。而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记录,不仅是对土地的观察,更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。

“周总他们知道这事?“

父亲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:“三十年前,就有人想买。出价够建十座这样的大院。“他摇摇头,“你爷爷说,麦种是命,不能卖。“

雨势渐大,我扶父亲进屋。他的身体很轻,像一片秋叶,但眼神中的坚定却重如泰山。

第二天一早,村委会门口停着三辆黑色轿车。周总带着几个西装革履的人正在和张教授交谈,看到我走来,立刻换上职业笑容。

“程先生!恭喜啊,听说'桐麦'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?“周总伸出手,“我们集团愿意投资建立专项实验室,完全尊重您的知识产权。“

我没有握他的手,而是看向张教授。老教授推了推眼镜,神情复杂:“程得胜,周总提出了很有诚意的合作方案。“

“什么方案?“我冷静地问。

周总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:“五千万投资,专利共享,利润分成。“他压低声音,“个人给您百分之十的干股。“

我翻开文件,条款密密麻麻,但核心很明确——桐麦的知识产权将归双方共有。我抬头看向周总精明的眼睛:“如果我不签呢?“

他的笑容僵了一瞬:“程先生,现代农业需要资本支持。您父亲的方法...很感人,但毕竟过时了。“

“过时?“我突然提高声音,“就是您口中的'过时方法'救了今年的麦收!“

周围的村民渐渐围拢过来,议论纷纷。李叔挤到前面:“岩子,咋回事?“

我把文件递给李叔:“周总要买断桐麦。“

人群顿时炸开了锅。老一辈的村民脸色都变了——他们深知桐麦对这片土地的意义。

“不行!““这是咱们的根啊!““老程家守了几十年的东西...“

周总的脸沉了下来:“各位误会了,我们是合作,不是买断。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、标准化...“

“桐麦之所以特别,正是因为它不属于你们的'标准'!“赵雨晴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。她挤到前面,手里拿着一份报告,“这是今早刚完成的对比实验数据。“她翻开报告,指着上面的图表,“使用程叔叔的方法配合生物技术处理的桐麦,抗病性是普通麦种的三倍!“

周总身后的一个年轻人突然上前,低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。周总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:“程先生,希望您慎重考虑。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。“

“我们会考虑的。“我平静地说,“但不是以卖掉祖传麦种为代价。“

周总冷笑一声,转身上车前丢下一句话:“三天后我再来。希望到时候能看到更专业的态度。“

黑色轿车扬长而去,卷起的尘土像一场小型沙尘暴。

当晚,我家院子里挤满了人。赵雨晴、张教授、村委会成员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农们围坐在父亲周围,像一群学生等待着师长的教诲。

父亲的精神出奇地好,他慢慢翻动着那本蓝皮笔记本,指着其中的图表解释:“...柳絮多,意味着春季气温波动大,适合霉菌孢子萌发...苦荬早花则预示夏季干旱...“

赵雨晴认真地做着笔记,不时提问。我看着这一幕,突然意识到父亲并非简单的“老农“——他是一位没有头衔的科学家,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严谨的观察与实验。

“程叔叔,“赵雨晴突然问道,“您记录中的这些符号系统,是程爷爷发明的吗?“

父亲点点头:“一部分是祖传的,一部分是他自创的。“他翻到笔记本最后的几页,上面画着复杂的符号对照表,“这是密码,防...外人。“

张教授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,突然惊呼:“这...这简直就是一套完整的农业气象密码系统!“他激动地转向我,“程岩,这应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!“

夜深了,客人们陆续离开。赵雨晴留到最后,她犹豫了一下,对我说:“程大哥,有件事你应该知道。“她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,“我查了周总公司的背景。他们三年前收购了一家国际种子公司的亚太业务,那家公司...有转基因作物争议。“

我接过文件,上面密密麻麻的英文术语中,“专利控制“、“基因使用权“等字眼格外刺眼。

“他们不是要合作,“赵雨晴低声说,“是要控制。“

我送走赵雨晴,回到屋里时,父亲已经睡着了,那本蓝皮笔记本仍摊开在桌上。我轻轻拿起它,翻到最后一页,发现那里粘着一个密封的小信封,上面写着“吾儿程岩亲启“——是爷爷的字迹。

我的手微微发抖,小心拆开信封。里面是一张发黄的信纸和一把小钥匙。信上只有短短几行字:

“岩孙:

若你读此信,说明守山已将桐麦之秘托付于你。此钥开西墙第三砖后铁盒,内有程家百年农经。切记:麦种乃民之命,不可轻授于人。

祖父程德厚绝笔“

我望向父亲熟睡的面容,突然明白了他一生的坚守。这不是固执,而是一种传承,一种比金钱更珍贵的责任。

第二天清晨,我独自来到爷爷生前居住的老屋。西墙已经斑驳,但我还是找到了那块略微突出的砖。钥匙轻松打开了后面的小铁盒,里面是一摞装订整齐的笔记和几个小布袋。

最上面那本笔记的扉页上写着:“麦种记忆与环境响应研究,程德厚,1959-1987“。翻开封皮,里面是严谨的实验记录、数据分析和对麦种“记忆“现象的详细论述。在最后一页,爷爷写道:

“经二十八年观察,确认'桐麦'具有跨代环境记忆能力。此特性非基因改造所致,乃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之合力。守护此麦,即是守护一方水土之记忆。“

我的手抚过那些已经褪色的字迹,仿佛触摸到了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的心血。布袋里是不同年份的麦种样本,每个都标有详细的采集时间和环境条件。

回到家中,父亲已经醒了,正坐在院里的老梨树下喝茶。看到我手中的铁盒,他的眼睛亮了起来。

“找到了?“他轻声问。

我点点头,在他对面坐下,把铁盒里的东西一一取出。父亲的手指轻轻抚过爷爷的笔记,眼神温柔得像在看一位老友。

“爸,我们该怎么办?“我问道,“周总明天还会来。“

父亲没有立即回答,而是从铁盒底部取出一个小布袋,倒出几粒麦种在手心。麦粒呈深琥珀色,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泽。

“这是第一代桐麦,“他说,“你爷爷从三十个品种中选育的。“他抬头看我,“知道为什么叫'桐'麦吗?“

我摇摇头。

“梧桐知秋,“父亲轻声说,“这麦子,知天时。“

远处传来汽车的引擎声。我和父亲同时望向大门——周总提前来了,而且不止他一个人。三辆黑色轿车后面,还跟着一辆印着电视台标志的采访车。

“看来他们准备充分啊。“我苦笑道。

父亲慢慢站起身,把爷爷的笔记和那袋原始麦种郑重地交到我手中:“你去见他们。记住,程家的东西,只给配得上的人。“

我深吸一口气,走向大门。周总已经下车,身边站着几个拿着摄像机和话筒的记者。他笑容满面地迎上来:“程先生!我带了些朋友来,他们很想报道'桐麦'这个农业奇迹!“

我没有理会他伸过来的手,而是直接走向记者们:“各位来得正好。关于桐麦,我有些重要决定要宣布。“

周总的表情僵住了,他显然没料到我会直接面对媒体。我拿出爷爷的笔记和那袋原始麦种,在摄像机前缓缓道出了桐麦的真实故事——从爷爷的秘密研究,到父亲几十年的坚守,再到如今的科学验证。

“...所以,经过慎重考虑,“我直视镜头,声音坚定,“我们决定将'桐麦'的所有研究资料和原始种质无偿捐赠给国家种子库,同时申请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。“

现场一片哗然。周总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,他快步上前想要说什么,但记者们已经围住了我,问题如潮水般涌来。

“程先生,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取这种神奇的麦种吗?“

“您放弃了潜在的巨额利润,后悔吗?“

“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科学结合的前景如何?“

我一一作答,余光看到周总愤然离去的背影。当采访接近尾声时,赵雨晴和张教授匆匆赶来。赵雨晴手里举着一份刚收到的传真,激动地喊道:“程大哥!农业部批复了!'桐麦'将被列入国家优先保护种质资源!“

摄像机立刻转向了这个新亮点。在喧闹中,我悄悄退出人群,回到院子里。父亲仍坐在梨树下,正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。阳光透过树叶,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
“解决了?“他头也不抬地问。

“嗯。“我在他身边坐下,“按您说的,给了'配得上的人'——国家和所有需要它的农民。“

父亲终于抬起头,嘴角微微上扬。他合上笔记本,轻轻拍了拍封面:“这本,该传给你了。“

我接过那本沉甸甸的笔记,翻开扉页,发现父亲已经在“程守山农业观察记录“下面添上了一行新字:“程岩续记,2023年始“。

远处的打谷场上,今年的新麦正在晾晒,金灿灿的铺满整个场地。微风拂过,带来阵阵麦香。在这香气中,我仿佛闻到了爷爷烟斗的味道,听到了父亲年轻时在麦田里哼唱的小调,看到了程桐未来可能在这本笔记上添加的新篇章。

桐麦知天时,程家人知麦性。而这本笔记,将永远记录下这片土地的记忆。

---

最新小说: 汉末乱入争霸 梦泽塘 雪落北山 私梦游记 一路行之神传 我的浮生笔记 梁人者说之我的1996 敕勒歌:从烽火六镇到盛世长安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我的简记